养成教育是我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作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抓手。为了更好地让广大新生了解养成教育,认可养成教育,不断从好习惯的养成中受益,现开展养成教育好习惯项目推介。
养成教育好习惯八:勤俭节约
一、“勤俭节约”习惯项目的来源出处
勤俭节约,是自古以来便有的优良习惯,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俭以养德,奢以败德。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身边工作人员劝主席换掉满是补丁的毛巾毯,毛泽东回答道:“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与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共淡”的一种境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勤俭节约”习惯项目形成的背景与历史发展
从小我们就听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之句,也听过晏子“食不重肉”的高尚情操。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与现代相比,相对粗糙的古代农业更多是靠天吃饭,正所谓“天不养懒人”,中国人沉浸在骨子中的勤奋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逐渐延续下来。
时至今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资源发展水平都远超古代,但勤俭节约仍然是中国人心中的行为准则。“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如此质朴的话语,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智慧结晶。
中央八项规定严令官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更将其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落实文化传承,养成素质人才”,是我校对于以人为本,勤俭节约这一文化的宣传之音。
三、“勤俭节约”名人故事:朱元璋的桌上歌谣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时至今日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这种勤俭的精神也为明朝十六代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我校落实“勤俭节约”习惯项目的典型案例
外国语学院晨曦养成教育学社以“吉林生态日”为契机,开展“勤俭绿色,有你有我”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以自身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保护我们美丽家园;商学院养成教育勤俭节约小组开展了“时刻自省,厉行节约”主题活动,通过分享与自省,成员们更加关注身边的浪费行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文学院开展光盘行动,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助力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现代教育学院开展勤俭节约系列活动,带动同学们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
五、“勤俭节约”习惯项目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学生成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学生们练就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成为敢于直面困难,迎接任何挑战的民族复兴坚强担当者。建国以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群体,未来的祖国建设更需要广大青年以勤俭节约为本,以能力为基石,与广大有识之士一同打造伟大的华夏复兴之路。